新街口物联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围棋入门基本知识 > 围棋百科 > 正文

目录

1,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是谁?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是谁?

王二首先起义,王自用是第一个领袖,高迎祥为第二个领袖,李自成为推翻明朝的起义军领袖。
天启七年(1627年),王二率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天启八年(1628年),陕西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自成后来投入高迎祥军中。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王嘉胤义军。但是,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且成份复杂,缺乏推翻明朝政权的明确目标。
王嘉胤牺牲后,王自用联合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各部,号称36营,在山西继续战斗,农民起义军由分散状态进入协同作战阶段。王自用为领袖。
王自用牺牲后,高迎祥成为领袖。高迎祥牺牲后,起义军逐渐形成为两支劲旅,一支由张献忠领导,活动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带;另一支由李自成领导,活动在甘肃、宁夏、陕西一带。后由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

2,李自成手下的猛将有那些?

闯将武功最高的是总哨刘宗敏。刘宗敏铁匠出身,彪悍异常,惯使一口鬼头单刀,坐驾枣骝马,武艺出众,是李自成的左膀右臂,被称之为“闯王帐下第一勇将”,他在农民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李自成,有“闯王手下是文有李岩、宋献策、牛金星;武有刘宗敏、田见秀、李过”的说法。

闯将中武功列第二的应该郝摇旗,郝摇旗本名叫郝永忠,是老闯王的旧部,郝摇旗是他的绰号,他不是李自成的嫡系将领,而是高迎祥亲手提拔起来的一员猛将。他和一只虎李过是大顺军后期最重要的将领。郝摇旗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歧视,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闯将中武功列第三的是袁宗弟,字汉举,李自成麾下大将,骁勇善战,惯使一条十二斤重的竹节铁鞭,袁宗弟最后和郝摇旗一起战死在抗清的沙场上。

闯将中武功列第四的是女将红娘子,原本是江湖中卖艺的绳妓,喜欢穿红衣服,故而得名,李岩据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帅哥,李岩和红娘子一起投奔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成为闯王麾下的重要将领。李岩后来为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红娘子擅使一口宝剑,弓马娴熟,射术精湛,巾帼不让须眉。红娘子后被高夫人收为义女,可惜这对神仙眷侣最终分离在大顺政权的内讧中,李岩被牛金星陷害而遭了李自成的毒手,李岩死后,李自成开始江河日下,走向失败。红娘子离开了大顺军归隐山林不知所终(一说后来战死沙场)。

闯将中武功列第五的是一只虎李过,名李锦,又名李补之,李自成的侄子,又是李自成的麾下最得力大将和助手,惯使一口宝剑,人称“一只虎”。李过有勇有谋,颇有帅才,与秀才出身的田见秀并称为李闯王麾下两大儒将。李自成死后,李过率众转战广西,李过战死以后的他的儿子李来亨(一作李自成的养子),接过“闯”字大旗,自称“小闯王”,继续抗清斗争。

李自成的闯将依照武功再往下排就是高一功(使枪)、刘芳亮(使枪)、李双喜、张鼐等四位帅哥了,而后期崛起的明星刘体纯、谷可成、谷英、马世耀等人都是从普通的校尉一步步升迁上去的,在武功、统域力等方面和这些前辈比还是有差距。

3,李自成手下有哪些知名将领?

大将:
刘宗敏——总哨。即前军大将,也是李旗下第一大将。
郝摇旗——大将。中军预备队,主要支援前军。
李过——后军大将。阻击曹变蛟。
田见秀——后军大将。阻击贺人龙。
高一功——大将。中军预备队兼运粮官。
刘芳亮——大将。护卫老营。
高桂英——老营总管。

偏将:
张世杰——田见秀部下。
刘希尧——田见秀部下。
刘体纯——李自成部下。
党守素——督尉掌旗官。掌“闯王”大旗。
张鼐——李自成部下。
红娘子——原属老营,已失散。
李来亨——孩儿兵头领。

4,蓟镇的蓟镇历任将帅介绍

明代统领蓟镇军务的总兵官先后82任,驻桃林口2任,驻狮子峪5任,驻三屯营7 5任。这些将领多为武林精英、有功勋彪炳、戎马毕生的老帅,骁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将军,尽忠报效、殉国捐躯的烈士,当然也有附人发迹,碌碌无能的庸才。至于朝为明将,夕为清臣者也不乏其人。最后一任总兵孔希贵,降了清军,当上了河北总镇。英勇阵亡的正副总兵先后六人,分别是孙膑、蒋承勋、张承荫、汤克宽、刘渠、孙祖寿。嘉靖8 4年,朵颜数万骑,同时进攻刘家口、冷口,副总兵蒋承勋带千人御敌,有人建议躲避一下,蒋说:“此正当以身报国之时,何以避”!遂激战二昼夜,关破,率军士截击,身中数箭,仍奋力冲杀,战死。汤克宽原在浙闽与戚继光等并肩抗倭,立功很多,后调蓟州任昌平总兵。万历四年,绰哈入北口,汤克宽率军击退,在出塞追击时,遇伏兵战死。张承荫、刘渠,皆是万历年间支援辽东镇抗击后金入侵时战死。孙祖寿昌平人,万历时蓟镇总兵,支援辽东作战有失,被劾回家,此时金攻陷昌平包围北京,孙祖寿尽散家资,招集旧部与昌平戍将满桂赴关抗敌,英勇战死。朱国彦崇祯二年任三屯总兵,1 1月清兵攻破喜峰口、冷口,直抵三屯城下,副总兵挈家小潜逃,朱国彦愤将他们的姓名榜布于众,然后把自己的俸禄,衣物散发给士卒,穿好官服向西叩拜投环缢死 。祝雄、赵胜、孙继先、宗胜、马永、李凤鸣、萧如勋都是德高望重的将领。董一元、张臣、杜松和辽东镇的达云、大同镇的麻贵,都骄健精悍,勇猛绝伦,多次立功,号称“边将五选”。董一元原任蓟镇游击将军时,在一片石以少数兵力抗击数万朵颜骑兵,立大功升三级。张臣,原在延绥与千总刘朋共守黄甫川,遇敌,刘丧马被围,臣单骑冲入敌阵,夺马载朋以归。隆庆元年,朵颜数十万人大犯永平五县,张臣领精兵来援蓟镇,辽东镇也派兵来援,但拥兵不前,张臣到永平以后便勒兵欲战,辽帅王治道说: “敌众我寡,往必无利”,张说: “我等食朝廷奉禄200年,随有应报效,大敌当前,怎能畏缩不前?”遂率自己带的一千精兵勒马上阵,朵颜先以数骑包围了他,全被他斩于马下,千名勇士,冲向敌阵,喊声震天,斩敌首百余级,朵颜人争相逃跑,跑到棒槌崖前面是悬崖,张臣在后边追杀不懈,朵颜兵坠崖者无数。战后,蓟辽诸将获罪,张臣以大功晋升二吸。在200多年8 2任镇帅中,最杰出的应是戚继光,他驰骋南北,战功卓著,晚年虽遭到派系斗争的排挤和诬陷,罢归。然而历史给了他公允的评价,他是一个赤胆忠心的民族英雄,文武俱精的军事天才,清正廉明的官吏,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是我国古代兵书宝库中的灿珠,他的《止止堂集》,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影响。他任蓟镇总兵时间最久,对边墙建设贡献最大,和蓟镇人民感情最深。有关他的许多感人的故事,至今还在京东民间流传着。戚继光祖籍山东东牟(今蓬莱),在三屯营留下的许多碑碣中,常见“定远戚继光”的字样,定远在安徽,那是因为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曾一度迁居到安徽濠州定远县昌义乡。元朝末年在定远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后来戚详阵亡了,明政府封成斌(继光五世祖)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山东蓬莱县)揖挥趼佥事,从此戚家又迁回故居。戚继光十七岁袭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沿海各省倭寇猖獗。戚继光先在山东备倭,他为了整饬海防,一面调整卫所,充实兵员,一面训练士卒,严肃纪律。他认为,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倭寇所乘。有一个下级军官,违反号令,按辈分还是他的舅父,传统的序齿观念和军队的纪律要求发生了矛盾,戚继光以长官身份,当众处分了这个军官,然后又以外甥的身份背后向他赔礼道歉。二年的时间,山东防备加强了,浙江倭患日益严重。戚继光奉调到浙江御倭前线,与抗倭名将谭纶、俞大猷并肩战斗;戚继光目睹防军素质低下,便自己招募训练新兵,号称戚家军。戚家军每攻必克,威名远震。嘉靖四十一年福建倭寇逞囟,他又率戚家军援闽,晋升为总兵官。三年的时间,倭患荡平,又与俞大猷消灭了广东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基本安定。鉴于北方边防告急,隆庆元年,明政府又把他调到北方,先在京城神机营,后总理练兵事务节制四镇兼蓟镇总兵官。到镇不久便两次上疏议戍边策,提出车步骑三军因形战守的计划,重新调整了.防御部署,把全镇分为三区十二路,每区由一名副将协守,每路由一名参将分守。东区协守驻建昌营,管理燕河营、石门寨、台头营、山海关四路。中区协守驻三屯营,管理太平寨、喜峰口、松棚谷、马兰关四路,西区协守驻石匣营,管理墙子路、古北口、黄花镇、居庸关四路,又建辎重营三处,车营七处,分驻建昌营、汉儿庄、三屯、遵化、石匣、密云、昌平等地,构成步、骑、车三兵种协防的阵势。蓟镇长城原多系土石结构,而且低矮单薄,戚继光向明政府建议改修长城,并很快得到批准。新修的边墙,由土石结构改成砖石结构,加高加厚,内外两侧均加垛口,冲要地段修重墙建敌台,台分三层,中间空虚,可驻兵五十人及储备粮食器械,台下驻军与台上驻军配备作战。经过三年时间,边墙面貌一新。在长达2000里的防线上,矗立起1017座敌台和大大小小的关隘防城。北方守军斗志松懈,纪律松弛,戚继光便派部下从浙江招募兵士三千,浙兵到镇那天,天下大雨,长途跋涉的浙兵精神抖擞,从上午到下午,直在外待命,个个直立如松,队伍严整如林,北方官兵见此情景大为惊骇,方知戚继光治军之严。戚继光到镇后,住在内蒙东南辽宁凌源一带的朵颜部落,多次犯边,皆被戚继光击败,其中有一次是朵颜部酋董狐狸、长秃率众攻董家口关城,戚继光分两路由董家口和榆木岭出击,活捉长秃。经过几次较量,朵颜部落才知道新来的将领的厉害,于是董狐狸和长昂率领亲族三百多人到喜峰口关城请降,保证以后不再犯边,表示归还以前掳去的哨兵、边民、马匹和财物,要求释放长秃,恢复贡市关系。戚继光和蓟辽总督刘应节计议,允许了他们的请求。从此,朵颜部落和明朝恢复通贡互市关系,蓟镇边境出现了十多年的平静。三屯营城自天顺二年建成到万历初已经运行了100多年。南墙坍塌,只留下一片荒芜,加之城墙低矮,规模狭小,除总镇直属和协守的防军以外,没有卫所军,军防力量薄弱,民防也徒有其名, “三卫一所设在遵化,距镇6 0里,镇府办理公文,调运粮饷还要到遵化办理手续。这种局面,与“军事重镇”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于是戚继光请示上司批准重修三屯营城。万历年间规划,二年动工。城池比原来扩大一倍,把原在城外的兵营全包括进来,城墙加高加厚,设东、南、西三门,东日宾日门,西日巩京门,南日景忠门。按汉唐在北方建受降城的规制不留北门。城门上建谯楼,城角建角楼,周围建敌台九处,各有箭孔。镇府建在中央,成为城中之城。建兵营800余间,为驻镇的保河、河南、南兵,辎重各营的营房,车营营房400余问。三屯守备司、督府衙署、忠义卫指挥使司等机关一并建在城内,忠义卫由遵化迁到三屯。城墙外并有七尺宽的护城河。因地势高低不同,河深七尺至三丈。东门外地势低洼,利用这个条件开挖了一座长350丈,宽1 0丈的湖,聚由城北流来的水蓬成。按八卦方位东方为震,命名日震湖,水涤七尺。掘湖所出的土筑成长堤,因戚继光别号孟诸,堤名孟堤。沿堤植桃柳,湖内种莲,上下游建桥两座横跨大堤的亭子一座:名日同春亭,湖中留出成小岛,岛上建亭一座,以《诗经·蒹葭》中“溯水求之,宛在水中央”的诗句命名。震湖之侧,建长宽各5 0丈的草料场,草料易燃,临水而安。东西两路来镇的军官皆有议事亭房,入贡的“北人来镇也有宿地。城西门外有演武场,中有点将台,台后建旗纛庙,内祀旗神,外竖牙旗。每当晴空丽日,演武场上军旗飘扬,兵刃耀目,军令如山,喊声震云。戚继光在改修长城、重修镇城的同时,着力整饬营伍,训练军队,淘汰了一批无能的官员,招募了一批年青的兵卒,整顿了军纪,采取了步、骑、车各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配备了适应新战术的武器装备,大大振作了士气。隆庆六年,明政府派兵部尚书汪道昆等一大批官员视察蓟镇,戚继光借这个机会组织了一次盛大的演习,集结了十万大军于遵化汤泉,演习进行了二十天。演习一开始,扮作敌人的骑兵突然由长城口攻入,顿时警号齐鸣,烽火大举,全身戎装的士兵迅速登台防守,各支防军按计划,有的迎击于前,有的夹击于侧,有的包抄于后,有的埋伏隐蔽,有的扼守阵地,在敌骑兵面前,突然战车变成一道城,在火器和战车的掩护下,步兵神速出击,入犯的邸敌人”溃不成军,有的仓惶逃命,有的下马投降,守军大胜。这次演习是我国古代练兵史上的一次壮举。驻镇的后几年,戚继光有暇在镇府的书斋里撰写兵书,整理文稿,《练兵实纪》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他把历年来所写的诗文集成五卷,《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合称《止止堂集》,是以镇府内戚继光的书斋命名的。戚继光在蓟镇1 6年,同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万历l 1年,明政府决定调他去广东,蓟镇父老派代表京城请愿,要求把他留下,结果令人失望,戚继光不得不整装上路。临行那天,人们夹道相送,不少人追出境外,依依难舍,挥泪送别。

5,临沂市属于哪个市

临沂市属于山东省,是山东省的地级市。临沂,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东连日照,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南邻江苏。 临沂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鲁南临港产业带、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和东陇海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 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鲁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临日都市区核心城市 。 扩展资料 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位于鲁南临港产业带、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东陇海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 城市东连日照,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南邻江苏。地跨北纬34°22′~36°13′,东经117°24′~119°11′之间,总面积17191.2平方公里,南北最大长距22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61公里。 临沂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太古界至新生界,除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三叠系及中、下侏罗统、老第三系古新统、新第三系地层缺失以外,其他各期地层都有发育。 主要构造以郯庐断裂带(境内称沂沭断裂带)为主,郯庐断裂带经郯城北北向延伸,纵贯全市,以断裂为界,临西为鲁西台背的一部分,属华北地台范畴,临东为胶南隆起的一部分,属扬子大陆块范畴。 临沂以沂、沭河为中心,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向南构成扇状冲积平原。山地、丘陵、平原面积比例为二:四:四。 山地集中分布在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莒南等县。地势较高,一般海拔400米以上。山地植被比较茂密,是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的主要基地。 丘陵主要分布于山区外围,沂水、沂南、莒南、兰山、兰陵、临沭、郯城、平邑等地都有分布,以沭河以东分布最广,一般海拔200米─400米。 平原有沂沭河冲积平原、山间沟谷平原、涝洼平原。沂沭河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东部、河东、兰山、罗庄、兰陵、郯城。山间沟谷平原主要分布在费县、平邑中部,蒙山前平坦谷地,蒙阴、沂南、沂水等县的山间沟谷之中。涝洼地平原主要分布于兰陵和郯城南部。 临沂境内山脉自北而南,有沂山、蒙山、尼山3条主要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余座。其中蒙山海拔1156米,为山东第二高峰,素称“岱宗之亚”,久负盛名,享誉中外。境内有不少由流水侵蚀造成的桌状山,当地称为“崮”,素称沂蒙七十二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临沂市

6,山东临沂市下辖有哪几个区县市

截至2019年4月,临沂市辖3个区、9个县和3个开发区,分别是: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郯城县、兰陵县、沂水县、沂南县、平邑县、费县、蒙阴县、莒南县、临沭县、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 1、兰山区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境中部,周围与5个县、区相邻。东隔沂河与河东区相望,西邻费县,南接临沂高新产业开发区、罗庄区,北连沂南县。总面积839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兰山区下辖4个街道、7个镇。兰山区人民政府驻兰山街道。 2、吉阳区 面积37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1′~109°48′,北纬18°14′~18°37′ 。占据三亚的心脏位置,是三亚的中心城区,整个区域面积向原版图的四面延伸。东靠海棠区,西与天涯区相接,北部与保亭县交界,南抵南海亚龙湾。 截至2018年,吉阳区有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19个、自然村106个、居民小组126个、村民小组157个。 3、郯城县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南部,地处鲁苏交界,为山东南大门、齐鲁之通衢,是齐鲁大地与江淮地区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为鲁南“咽喉”之地,是“中国银杏之乡”和“中国杞柳之乡”。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面积的0.77%。 截至2019年4月,郯城县辖1个街道(郯城街道)9个镇(马头镇、李庄镇、重坊镇、杨集镇、庙山镇、港上镇、胜利镇、高峰头镇、红花镇)3个乡(花园乡、归昌乡、泉源乡)2个开发区(郯城经济开发区、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 4、兰陵县 地处鲁西南,东与临沂市罗庄区及郯城县接壤;东南部的庄坞、长城、磨山与郯城县相连;南部的南桥镇、兰陵镇、长城镇与江苏省邳州市毗邻;西部的下村、鲁城、新兴、兰陵与峄城为邻;北部的下村、车辋、大仲村与费县交界;东北部的矿坑、仲村、神山与罗庄区相依。总面积1724平方千米。 截止2012年,兰陵县辖1个街道:卞庄街道,15个镇:兰陵镇、大仲村镇、尚岩镇、磨山镇、矿坑镇、新兴镇、南桥镇、金岭镇、芦柞镇、庄坞镇、鲁城镇、向城镇、神山镇、长城镇、车辋镇,1个乡:下村乡,1个经济开发区,1024个行政村。 5、沂水县 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东邻莒县,西与沂源、蒙阴交界,南与沂南毗连,北与安丘、临朐接壤,居沂沭河上游,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沂水县辖2个街道、15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有1554个自然村,1040个村民委员会,2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辖区包括马站镇、道托镇、高桥镇、杨庄镇、富官庄镇、沙沟镇、诸葛镇、黄山铺镇、崔家峪镇、夏蔚镇、高庄镇、泉庄镇、院东头镇、许家湖镇、四十里堡镇15个镇,圈里乡1个乡,沂城街道、龙家圈街道2个街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沂 参考资料来源:临沂市人民政府-区划人口

7,历史上李自成为什么要起义?

李自成之所以要起义,也是迫不得已而造成的,因为在当时的陕西,的确很多人活不下去了,这里的很多人包括李自成。 那么为什么李自成会起义呢?很多的历史记录,都将这个问题,归结在当时发生在陕西,连续五年的旱灾。有人将这种五年的持续干旱理解为是大明的气数已尽,也有人理解为是崇祯的不修仁政,导致的天怒人怨,这是上天的惩罚。但是根据很多当时的历史记录,以及当时一些文人所留下了的记录来看,所谓的旱灾的确也是有的,但是绝对没有像历史正式记载的那么夸张。因此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一个问题,所谓的旱灾,就是一种欺骗。 依据《明史》《明史录》《国榷》记载,在崇祯年间,有一位官员曾经来到旱灾严重的陕西进性深度的调查。到了灾害的本地,这位官员发现,当地很多的人家已经因为没有吃的,已经绝户。灾荒闹得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境地,这位官员甚至还见到吃过人的人,这种吃人的人,眼睛通红,身体燥热。随后,这位官员将当地的情况写成奏本送给朝廷,但是崇祯依然不闻不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年代,明朝财政的最大支出,就是军费,而这军费主要开销就边军上。特别是在辽东,女真人的兴起,也导致后来朝廷大量的向农名收取饷银。到了崇祯年间,要多收六百万两。而主要的收税的对象,就是农民。而自然经济最为脆弱的陕西,就首当其冲。因此才有了李自成的起义。

8,罗庄区的历史沿革

20世纪60年代在罗西街道西桥村出土的角石,属4.38亿年前古生代奥陶纪海底之腕足类动物,证明罗庄一带在当时还是浩浩渺渺的沧海。商代时期,这一区域仍受相对独立性的人方管辖。由于人方强大,经常同商朝奴隶主贵族或其他方国发生利害冲突,因此商朝晚期用兵的主要目标是人方。商朝最后2个国王帝乙和帝辛(纣王),都把主要精力转向征伐东夷,特别是帝辛更是不惜动用大部的国力,亲自率兵东征,经过多次苦战,才取得军事上胜利。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期。灭商的周王,实行封邦建国的分封制。罗庄区境分属鲁国和郯国卿大夫的“采邑”。启阳邑、祝丘邑、中丘邑都是分封“采邑”的地名。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时期。沿袭西周分封制,这一区域仍为鲁国(郯国已成为鲁国的附庸国)卿大夫的“采邑”。中叶以后,鲁国被“三桓”专权,公室的土地和人民被瓜分,这一区域被鲁国季孙氏割据。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推行以郡县为基础的君主集权制和分封食邑制。初期,鲁国推行哀公季康子“用田赋”政策,秦商鞅变法后,效仿秦国的君主集权制,在这一地区设置开阳县。罗庄区境属鲁国开阳县。楚灭越灭鲁后,江北广大地区成为楚国的领地,并在长城(今苍山县长城镇)置襄贲县。罗庄区境分属楚国开阳县和襄贲县。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在这一地区置郯郡及属下启阳县。罗庄区境属郯郡启阳县。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其下设县。汉高帝改郯郡为东海郡,辖郯、兰陵、襄贲、启阳等38个县。罗庄区境分属东海郡襄贲县和启阳县。汉景帝时,为避景帝刘启讳,改复开阳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徐州刺史部(此时的州刺史部属于监察区,不是行政区划),并在开阳县城北诸葛城析置临沂县,罗庄区境分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襄贲县和开阳县。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初沿袭西汉郡县制。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改琅琊郡为琅琊国(建都于莒)。建初五年(公元80年)迁都于开阳城。区境分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开阳县和东海郡郯县。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改徐州刺史部为徐州(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国)、县三级制。区境分属徐州琅琊国开阳县和东海郡襄贲县。三国(公元220-265年)时期。区境属曹魏政权辖地,区划基本沿袭汉制,只是将郡改为国,实行国、县两级制。魏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改东海郡为东海国。区境分属琅琊国开阳县和东海国襄贲县。西晋(公元265-316年)时期。短暂的统一中国,又恢复分封制。晋初复改东海国为东海郡,晋惠帝时又改东海郡为东海国,但区划从属似沿用三国旧制。区境分属琅琊国开阳县和东海国郯县。东晋、十六国(公元317-420年)时期。东晋初期沿用西晋旧制,但“五胡十六国”分裂割据后,罗庄区境曾先后属东晋、后燕、南燕和北魏辖地,区划没有大的变化,仍分属琅琊国开阳县和东海国郯县。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最初,南朝势力发展到此,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刘宋时,复置徐州,除琅邪国复琅琊郡,废除开阳县、临沂县,并入即丘县(为郡治。在今临沂城东汤河一带)。罗庄区境属徐州琅琊郡即丘县。隋朝(公元581-618年)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遂废诸郡,直接以州统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即丘县另置临沂县。炀帝时再经省并,改沂州为琅琊郡。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省即丘县并入临沂县。罗庄区境属琅琊郡临沂县。唐朝(公元618-907年)时期。沿袭隋朝时期的州、县两级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临沂县置兰山县(遗址在今褚墩镇兰山屯村)和昌乐县(遗址在今高都街道办事处程庄一带)。武德六年废除兰山县和昌乐县,复并归临沂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置“道”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形成道、州、县三级制。罗庄区境属河南道沂州临沂县。北宋、辽(公元960-1127年)时期。宋初为了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这一地区为京东路(治开封)管辖。熙宁年间(1068-1077年),复分为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治青州),实行路、州、县三级制。罗庄区境属京东东路沂州临沂县。南宋、金(1127-1279年)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与北宋略同。金大定八年(1168年)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治青州)。罗庄区境属山东东路沂州临沂县。元朝(1271-1368年)时期。忽必烈采用汉法建立了一套统治全国的行政机构以巩固中央集权。中央建立中书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但山东直属中书省,称为“腹里”。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在山东东南部置益都路(治益都,今青州)。罗庄区境属中书省益都路沂州临沂县。明朝(1368-1644年)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初沿袭元制。洪武元年(1368年),将临沂县省入沂州(散州,仍为县级)。洪武九年(1376年)下令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共分13布政使司(俗称省)和2直隶。布政使司下分府(直隶州)、县(州)两级。取消路一级,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属兖州府。罗庄区境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沂州。清朝(1644-1911年)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上沿袭明制,只是在省以下增置道一级,实行省、道、府、县四级制。在山东南部置兖沂曹济道,领兖州、沂州、曹州、济宁四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沂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设附郭兰山县(疆域与原散州同)。罗庄区境属山东省兖沂曹济道沂州府兰山县。 中华民国初期,各地行政机构十分混乱,北洋政府成立后,下令废除府、州,在省与县间增置道一级,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改兰山县为临沂县。罗庄区境分属北洋政府山东省济宁道临沂县和郯城县四区的褚桥保、柳庄保。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两级制。1932年8月在临沂增设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驻代表,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罗庄区境属山东省第三行政专员公署临沂县和郯城县五区的褚桥乡、柳庄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国斗争,罗庄区境成为沂蒙红色文化发祥地。1938年5月,中共临郯县委在三重村(今属罗庄区傅庄街道)成立,不久又在大丁庄(今属罗庄区汤庄街道)成立了临郯青年救国团县团部(在抗日民主政权未建立前,行使政府职权)。1945年9月11日,临沂城解放。中旬,在临沂城重新组建中共临沂县委、临沂县政府。罗庄区境分属华东局滨海区临沂县和鲁南区赵镈县,境内有临沂县的朱陈区、册山区和赵镈县二区(沂堂)、十二区(褚墩)。1947年10月,在沂河以西,祊河以南析置临西县。罗庄区境分属华东局鲁南区三专署临西县和苍山县。境内有临西县朱陈区、册山区和苍山县二区(沂堂)、十二区(褚墩)。1948年10月,临沂城光复后,撤销临西县,其辖区复归临沂县。罗庄区境分属华东局鲁中南区滨海专署临沂县和台枣专署苍山县。境内有临沂县朱陈区、册山区和苍山县的二区(沂堂)、十二区(褚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撤销鲁中南行政区,以滨海专区为基础,成立临沂专区。罗庄区境属山东省临沂专区临沂县。初期,分别为城关区(一区)、朱陈区(七区)、册山区(八区)。1952年3月增设罗庄区(十五区,驻傅庄)、白庄区(十六区)。1955年10月改朱陈区为朱隆区。1958年2月撤区并乡,城关尚称镇,朱隆、册山、罗庄、白庄一律改区称乡。1983年9月,撤销临沂县,恢复临沂市。1984年4月,城关镇划分为金雀山、银雀山、兰山3个办事处;罗庄境内的岑石公社改为岑石乡,册山公社改为册山乡,傅庄公社改为傅庄镇,罗庄公社改为罗庄镇,白庄公社改为白庄乡,程庄公社改为程庄乡。1991年1月,撤销白庄乡设立盛庄镇。1993年9月,撤销册山乡设立册山镇。1994年12月17日,撤销临沂专区设立地级临沂市。原县级临沂市撤销后,设立兰山、罗庄、河东3个区,隶属临沂市。罗庄区辖罗庄镇、傅庄镇、盛庄镇、册山镇、程庄乡、岑石乡6个乡镇,226个行政村。1995年2月12日,罗庄区作为县级行政区正式动作,行使管理职能。1996年10月9日,程庄乡、岑石乡分别更名为西高都乡、罗西乡。1997年1月14日,撤销西高都乡设立西高都镇。1999年4月30日,设立双月湖街道办事处,将罗庄镇的朱陈北村、八块石村、湖西崖北村、湖西崖西村、湖西崖东村5个村,罗西乡的前崔庄村、后崔庄村2个村和盛庄镇的大白衣庄村、小白衣庄村2个村划归双月湖街道办事处管辖。2000年5月11日,撤销罗庄镇,设立罗庄街道办事处;撤销盛庄镇,设立盛庄街道办事处;撤销傅庄镇,设立傅庄、汤庄2个街道办事处,将原傅庄镇的汤庄村等20个村划归汤庄街道办事处管辖。2002年2月1日,撤销册山镇,设立册山街道办事处;撤销西高都镇,设立高都街道办事处;撤销罗西乡,设立罗西街道办事处。2008年3月,罗西街道办事处划归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2010年1月,原属苍山县的沂堂镇划归临沂市罗庄区管辖。2011年1月,原属郯城县的黄山镇、褚墩镇划归临沂市罗庄区管辖。2011年8月9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将临沂市罗庄区汤庄街道并入傅庄街道,双月湖街道并入盛庄街道。至此,罗庄区形成了5街(罗庄、傅庄、盛庄、册山、高都街道)3镇(沂堂镇、黄山镇、褚墩镇)的行政区划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