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恒的拼音是什么字

“恒”的拼音为[ héng ]。 恒 【基本解释】 1. 持久 :~心。~久。~定。~齿。永~。~星。~温。 2. 经常的,普通的 :~言。 3. 姓。 【详细释义】 〈形〉 (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 同本义 恒,常也。——《说文》 恒者,久也。——《易·序卦传》 恒,德之固也。——《易·系辞下传》 无恒安处。——《诗·小雅·小明》 以求其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恒牙(恒齿。永久齿);恒风(持续吹佛的风);恒舞(历时长而不中断的舞);恒制(长久不变的法则) 寻常;普通 形貌奇伟,骨体不恒。——《三国志·吴主传》 人恒状。——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恒态(常态);恒恣(经常的状态);恒情(常情);恒品(常类;常物);恒士(常人,平凡的人);恒常(正常的规律);恒医(普通的医生);恒言(常用的言语) 〈名〉 恒心,持之以恒的决心 。 如:有恒 规律;法则 。 如:恒式(常规;常法);恒典(常典;常制);恒例(常规,惯例);恒规(常规) 即恒山 。古山名,在今河北省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五岳中的北岳 五岳:华、 岱、 恒、 衡、 嵩。—— 张华《博物志》 〈副〉 经常,常常 人恒过。——《孟子·告子下》 国恒亡。 恒答言见。——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又如:恒谈(常谈);恒常(常常;经常) 参考资料 360百科:http://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id=023eea003e60de9d57d0b2950c8dd473&type=word
2,衡字怎么读
读音:【héng】 解释: 秤杆,泛指秤:~器。~镜(借指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鉴(衡镜)。 称量:~钧(借指执掌国政之权)。 反复思索做出决定,比较评定:权~。~情度理。 平,对等:平~。均~。 指北斗星:~汉(北斗星和银河)。 古同“横”,纵横。 笔画顺序: 撇、撇、竖、撇、横撇/横钩、竖、横折、横、竖、横、横、撇、点、横、横、竖钩 相关诗句: 秋而载尝,夏而福衡。——《诗·鲁颂》。毛传:“福衡,设牛角以福之也。” 衡,牛触,横大木其角。——《说文》。徐锴注:“谓牛好抵触,以木阑制之也。” 加之以衡扼。——《庄子·马蹄》。释文:“衡,辕前横木缚轭者也。” 则见其倚于衡也。——《论语·卫灵公》。皇疏:“衡,车衡,轭也。” 枉玉衡于炎火兮。——《楚辞·刘向·九叹·远逝》 衡不同于轻重。——《韩非子·扬权》 组词: 衡服【héng fú】、宰衡【zǎi hén】、衡铨【héng quán】、交衡【jiāo héng】、衡茅【héng máo】、回衡【huí héng】、坑衡【kēng héng】、衡计【héng jì】、秦衡【qín héng】等。 造句: 这场灾难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危难关头,最能衡量出谁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时间往往是衡量人心的试金石。 考试可以衡量你平时的学习情况。 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参考资料 参考中华词典:http://xh.5156edu.com/
3,“拼音”的拼音是什么?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F.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卢戆章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 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还成立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一国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在国语罗马字运动中,出版了一些读物,如《国语留声片读本》等。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两式对照。但是,国语罗马字始终没有走出知识阶层的圈子,没有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它的影响远不如注音字母。 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13条);2.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规则(包括:①字母,②拼写规则,③写法规则)。拉丁化新文字是在国语罗马字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标调方式上与国语罗马字不同,国语罗马字对于所有的音节都要标声调,而拉丁化新文字规定:原则上不标声调,只是在极有必要或极易混同的情况下才标声调。例如,“买”和“卖”容易混同,“买”写为maai,“卖”写为mai。于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正式开始,这个运动推动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历时近30年。它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对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出笼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此期间,群众中也创制了不少的文字方案,寄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统计资料,从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为止,寄来的方案有655个,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000多个,从1958年2月到198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667个。群众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文字方案总共有3300多个。这种创制造文字方案的积极性,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这充分说明了语言规划的社会性。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无点的i;长脚的n;带尾的z,c,s),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变读和双字母。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4,平衡的拼音是什么
是:平衡 [ píng héng ] 释义: 1、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上相等或相抵。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哲学上指矛盾暂时的、相对的统一。 引证: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 平衡的近义词: 均衡 [ jūn héng ] 平衡。 引证:阿英 《<察哈尔窗花>叙记》:“图案的形式,大都左右对称,上下均衡,或四面都采用均衡的形式。” 扩展资料 平衡的反义词: 一、摇晃 [ yáo huàng ] 摇摆。 引证:巴金 《家》二十:“一点豆大的暗淡的灯光无力地摇晃着,只照亮了这个房间的小部分。” 二、倾向 [ qīng xiàng ] 偏于赞成(对立的事物中的一方)。 引证:《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情节是作品的骨骼,细节是作品的血肉,倾向是作品的灵魂。”
5,衡拼音和组词
衡的拼音:héng。组词:衡量、衡器、均衡、抗衡、平衡、平衡木、权衡、生态平衡、失衡。 衡,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最开始见于商朝金文时代。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衡”的基本含义为秤杆,泛指秤,如衡器;引申含义为车辕前端的横木,如衡辀。 在日常使用中,“衡”字多用作评定,如衡定。 衡字初见于商朝金文时代,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衡”。 古文:《唐韵》户庚切。《集韵》《韵会》何庚切,并音行。《书·舜典》:同律度量衡。《前汉·律历志》:衡,平也。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荀子·礼论》:衡诚悬矣,则不可欺以轻重。 又《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传: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汉书》注:衡谓浑天仪也。 又楼殿边栏楯也。《前汉·袁盎传》:百金之子不骑衡。 又勺柄,龙头也。《周礼·冬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衡四寸。 又眉目之闲也。蔡邕《释诲》:扬衡含笑。左思《魏都赋》:盱衡而诰。 又斗之中央也。《前汉·天文志》:衡殷南斗。 又横也。《前汉·刑法志》:合纵连衡。师古曰:战国时,齐楚韩魏燕赵为纵,秦国为衡。秦地形东西横长,故为衡也。 又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抵触也。《周礼·地官》: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 又《小尔雅》:斤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
6,衡组词语和拼音
衡拼音:héng。 衡词语:衡镜(借指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衡鉴(衡镜)。均衡。衡情度理。 部首行部、部外笔画10画、总笔画16画。 五笔86TQDH、五笔98TQDS、仓颉HONKN、郑码OIRG。 1、秤杆,泛指秤:衡器。 2、称量:衡钧(借指执掌国政之权)。 3、反复思索做出决定,比较评定:权衡。 4、平,对等:平衡。 5、指北斗星:衡汉(北斗星和银河)。 6、古同“横”,纵横。 相关组词: 衡权[héng quán] 称物之具。 衡峤[héng qiáo] 指衡山。 衡尺[héng chǐ] 评量。 喻铨选人才的官职。 望衡对宇[wàng héng duì yǔ] 衡:通“横”,用横木作门,这里指门。宇:屋檐。门庭相对,可以互相望见。形容彼此住得很近。 望衡[wàng héng] 形容住处接近。 衡桂[héng guì] 即衡州,春秋楚地,汉属桂阳郡,故称。 衡平[héng píng] 掌管,治理。 衡计[héng jì] 衡量计算。 鉴空衡平[jiàn kōng héng píng] 明察持平。 衡谭[héng tán] 汉匡衡和张谭的并称。 伊衡[yī héng] 商伊尹的别称。 衡听[héng tīng] 兼听,不偏听。 体内平衡[tǐ nèi píng héng] 也称为“内稳态”,“内环境稳定”,指外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有机体保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倾向和机制。 衡阎[héng yán] 衡闾。
7,冈的读音是什么
冈
拼 音 gāng
部 首 冂
笔 画 4
五 行 水
繁 体 冈
五 笔 MQI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山脊:山~。~峦。
基本释义
〈名〉
(形声。从山,网声。本义:山脊,山岭) 同本义
冈,山脊也。——《说文》。俗亦误作岗。
览高冈兮峣峣。——《楚辞·守志》。注:“山岭曰冈。”
山脊曰冈。冈,亢也,在上之言也。——《释名》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病)。——《诗·周南·卷耳》
又如:山冈;冈陀(山冈);冈子(低矮而坡度较小的山丘);冈岑(小山峦);冈崖(山岩);冈岭(山岭)
︾查看更多 ︽收起更多
相关组词
山冈 冈峦 冈陵 连冈 岩冈 冈岩 陵冈 冈陀 冈脊 魁冈 福冈 冈阪 竹冈 平冈
8,衡怎么读
拼 音héng
五 笔TQDH
笔 顺ノノ丨ノフ丨フ一丨一一ノ丶一一丨
基本释义 详细解释
秤杆,泛指秤:~器。~镜(借指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鉴(衡镜)。
称量:~钧(借指执掌国政之权)。
反复思索做出决定,比较评定:权~。~情度理。
平,对等:平~。均~。
指北斗星:~汉(北斗星和银河)。
古同“横”,纵横。
相关组词
林衡 仪衡 玑衡 衡权 楅衡 鏓衡 回衡 虞衡 衡纩 衡茅衡听 衡器 错衡 亢衡 曲衡 司衡 衡茆 门衡 衡麓 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