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指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布局。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里面涉及到不同的领域,但都是有着各自特殊的内容和规律的,它们之间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了“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格局,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意义 总体布局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应了规律,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与人民需要的多方面多层次紧密相连,经济社会也要多方面多层次协调发展。 如果不能保持协调发展,发展出现畸形和不平衡,那么经济社会本身就会因为不能再适应人的需要或自身内部的各种需要而难以为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指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到2020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理论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这个战略布局扭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擘画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举措。 既体现了发展目标的全面性,又体现了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关系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既有动力又有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怎么布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个明确,不仅使我们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务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而且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实现任务的精神动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布局,这个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长期探索形成的经验结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这样一个布局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一开始首先是要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集中发展经济是我们的首要选择。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经济发展的目标能够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实惠,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在推进经济发展中能够有足够的生产积极性,就必须有精神文明的发展。 实现四个全面布局: 战略布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前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召开之时,我们距离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在时间上只有8年。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要如期实现这个目标,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许多条件需要实现,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科学判断现实矛盾,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两大战略决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清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各种体制障碍和思想观念阻力;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法治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足见其重要性。之后又在党风廉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由此形成浑然一体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